有机食品越来越大越火

来源:    关键词:

     穿天然材质棉麻衣物、使用二手家用品、骑自行车或步行、听心灵音乐……当一种追求健康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逐渐被现代人接受,社会上出现的绝不仅仅是“乐活族”之类的时尚“流行语”,更多的是人们希望通过衣食住行,创造优良生活品质的价值观。其中,有机食品更成了人们生活大餐中不可忽视的元素。

国人开始了解有机食品

     作为安全级别最高的食品,有机食品自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以来,就颇有“养在深闺人未识”的架势,少人问津。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赵大伟教授曾经说过:“十几年间,90%的有机食品都是外销,剩余的无论种类,还是数量,都不成气候,因此也就难怪不为人所知了。”即使后来出现在超市,甚至有机食品的专卖店中,可是昂贵的价格依然让它无法进入寻常百姓家。最早在国内吃“有机食品”这只螃蟹的业内人士就曾不止一次地抱怨过:“政府、各大媒体环保健康的宣传如火如荼,我们的宣传资料发了一批又一批,可超市里的大爷大妈们很少毫不犹豫地抄起有机食品。”他们的理由也是冠冕堂皇,“我买你一斤有机米,到菜市场能买一包,再说这两袋米实在没什么两样,想骗顾客多花钱?我才不做这个冤大头。”

    “不过,近几年,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”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高级工程师、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常务副主任郭春敏告诉《生命时报》记者,“随着民众健康、环保意识的增强,有机食品受到了热捧,它和素食一样,俨然成了健康饮食的代名词。”如今,市场中的有机食品琳琅满目,有机大米、有机茶叶、有机蔬果、有机饮料……已能占有一席之地,形式多样的有机食品小店一一开张,越来越多的白领、孕妇和新妈妈把有机食品当作了生活中的关键词,集团采购、集团消费也对其颇为青睐。正在替单位采购礼品的杨女士就对记者说:“既然有机食品对健康有好处,贵一点也没关系。”

“有机”是一种生活方式

     “罗西是一只生活在有机农场的鸡,送进屠宰场后,它变成了摆放在全食超市里的袋装鸡肉。它的一生是在定制鸡舍中度过的。鸡舍通风、采光良好,陶质的地面上铺有谷壳,可以随时啄食玉米粒,或者在院中散步。和其他鸡不一样,它从来没用过抗生素或生长激素。”远离基因技术、无化学成分、优良的生产环境,一本美国超市里的有机食品宣传册精准地概括了其所有特性。

     郭春敏进一步指出,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、绿色食品也不完全一样。无公害食品是为保障老百姓的基本食品安全而设置的最低门槛,是普通食品都应当达到的一种基本要求;绿色食品是在前者基础上的一种提高,既突出安全因素控制,又强调产品优质和营养;而有机食品则更注重对影响生态环境因素的控制。三者相互衔接,互为补充,各有侧重。

     现在,有机食品已深为美国人所钟爱。十年来,美国有机食品的销售额平均每年递增20%,在每一起公共食品污染事件发生之后,有机食品的销售都会出现一次高潮。而且,无论在书店,还是在图书馆,随便浏览一下,消费者常会发现自己已经被铺天盖地的绿色、有机、健康食品的有关的广告所包围。这些宣传攻势所营造出来的氛围,渐渐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。可以说,有机农业给人们带来的将不仅是安全的食品,它还使人们形成了绿色消费意识和健康生活习惯。在欧美城市,“乐活族”生活方式正当其道,使得有机食品、节能汽车、无添加剂的化妆品、环保住房在社会上流行开来,并将最终引发生活方式的改变。

买有机食品,也要防假冒

     而在中国,这种需求无疑来得更为迫切。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为本,现在更不仅承担着以占世界6%多一点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%人口的重任,同时也在用大宗的农粮作物对外贸易彰显着几千年农业大国的本色。因此,力求食品安全、绿色、健康,才能真正受到全球消费者的欢迎。

   “但这也并不是说,发展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是解决中国农业和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,以至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,这就有点言过其实了。”郭春敏说:“中国有其特殊性,既面临着耕地减少、环境污染严重的形势,又要满足庞大的消费人口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要求。在这种情况下,一方面要求农业生产保持相当的规模和适度的增长,另一方面则要不断提高食品的质量和安全,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。”

     但是,在郭春敏看来,中国有机食品产业想要得到健康发展,最关键的还要建立公共认识和诚信体系。郭春敏说:“现在市场上部分有机食品的确存在着质量隐患,虽然很多有机食品也得到了正规机构的认证,但不同的机构不同的检查员,执行标准的差异性也很大,这样难免会导致认证活动中出现混乱,长此以往,必将动摇有机食品整个产业的根基。”因此,郭春敏强调,有机食品的规模越大,品牌知名度越高,越是需要加强监管。

   “当然,老百姓在面对市场上形形色色的有机食品时也必须提高警惕。这样,才能不陷入假有机食品的陷阱。”郭春敏说。一方面,要加强对有机概念的认知,千万不要轻易相信什么“国际认证”、“国际认可”之类的字眼,要知道,在国际上,还没有任何一张可以“全球通行”的证明。另一方面,还要仔细看产品的包装,看用标是否规范,认证机构的信誉也是可参考的重要标准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 (来源:生命时报)

首页

会员中心

审核员之家

电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