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机农业仍在“摸着石头过河”

来源:    关键词:

近年来,我省有机食品产业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。截至去年,共有170家获得了专业机构的认证。这些企业如今的生存状况究竟如何?记者近日调查发现,由于有机产业发展尚处探索阶段,我省大部分企业仍在“摸着石头过河”,很难形成稳定的市场,发展也较为缓慢。

  4月9日,本报头版刊发的《我省首家有机蔬菜企业“退市”》一文,引起了传福蔬菜合作社理事长周明传的深深“共鸣”。在他看来,投资有机蔬菜是个“亏本的买卖”。从2010年通过专业认证后,这个位于宁国市河沥溪街道长虹村、拥有100多亩有机蔬菜示范基地的合作社,已经赔了400多万。和振国公司一样,他们也尝试过各种销售渠道:在杭州开设了两家实体店;和电商合作,建立自己的网络店铺;进驻超市、开展会员制……“虽然我们悬挂了认证标识,但市民的消费意识跟不上,很难打开市场。”

  在销售上,传福蔬菜合作社“吃了败仗”,他们只得把目光转到降低种植成本上:推广全程机械化,减少除草等环节的人工投入;为了提高产量,由过去的“发现病虫害再治疗”,改为现在的“早计划、早防治”……虽然在以不同的方式适应市场,但谈及企业未来的发展,周明传还是觉得,“主动权不在自己手上”。

  不仅有机蔬菜企业“找不准方向”,连有机水产行业也在“靠天吃饭”。作为太湖县花凉亭农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,李敬舜的有机水产养殖基地,涉及青鱼、草鱼、三角鲂等8个品种,均实行“人放天养”的生态养殖模式,即不投放任何鱼肥、鱼药、鱼饲料,严格按照生态养殖技术规程操作,“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,可以降低饲料成本,还能保护生态环境,让肉质更加鲜美。”

  然而,李敬舜在汪洋水库和花亭湖3000多亩水面散养的有机水产,并未能够获得良好的市场,“虽然产品已经销售到南京、合肥、上海等地,但价格、销量都上不去,只能按普通水产卖。”究其原因,他认为,还是没有特定的消费人群,很难“打响”自己的品牌。

  近期,受“禽流感”影响,许多市民纷纷改吃鱼、肉等食品,李敬舜的有机水产价格因此一路走高。但在他眼里,搭上这样的顺风车,“并不是什么好事”,“找到一条合理的销路,才是最根本的。”

  比起“碰运气”般的增加销量,安徽翰林茶叶有限公司的有机茶销售算是初入正轨。该公司位于泾县汀溪乡大南坑村、占地810亩的茶产业基地,今年1月刚刚通过农业部中绿华夏的有机认证。如今,他们的“兰香”有机茶已经销往上海、合肥、马鞍山等地,即便定价近2000元/斤,是普通茶叶的1倍,首批生产的茶叶还是被抢购一空。

  有着20多年种茶、售茶经验的公司负责人李自红觉得,自己多年培养出的一批稳定客户是销售火爆的关键。“他们就认准我的牌子,有机茶上市时,推荐起来也容易得多。”在他看来,虽然认证、培训等“软件”投入用去10多万,一期工程也花费了20多万,但未来“回本肯定不是问题”。不过欲将有机产业做大做强,还需要从培养消费群体的观念着手。

  “有机产业刚刚起步,消费群体的识别和认知度不足,企业找不准市场,这些因素都制约了产业发展。”省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副主任任旭东表示,在现阶段高端消费群体尚未成型的前提下,如何抓牢客户、提升企业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,才是闯出市场的关键。

首页

会员中心

审核员之家

电话